您当前的位置:中国高新科技网快讯正文

蚂蚁金服程立:从Fintech到Techfin的换道超车

2017-09-09 11:15:01  阅读:7725 来源:新浪科技 作者:责任编辑NO。姜敏

  本报记者包慧杭州报道

  对话科技金融精英

  过去一年,蚂蚁金服成立了数个和未来相关的实验室,区块链、人工智能和研发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和IoT(物联网)的F实验室,F,本身就是future(未来)的缩写,再加上蚂蚁金服早两年就成立的生物识别团队,一共是四个未来实验室。

  自2014年10月份成立两年半以来,蚂蚁金服的各类金融服务做得十分成功,掩盖了他作为一家技术公司的光芒。

  在金融科技日益吸引的当下,估值超过4000亿元人民币的蚂蚁金服毫无疑问是最受瞩目的“大象”之一。这几年蚂蚁、腾讯百度都提出了在金融科技方面对传统金融机构实现弯道超车,但蚂蚁第一家提出专注技术而不是金融,从Fintech(金融科技)到Techfin(科技金融)转型的公司。

  近日,蚂蚁金服首席技术官程立(花名鲁肃)在杭州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独家专访,回应了蚂蚁金服制定这一新战略的逻辑所在,从弯道超车转到换道超车的故事。

  技术虽然晦涩难懂,但却是驱动科技公司发展的重要支柱。尤其当单纯的商业模式和流量红利都在逐渐变弱时,技术才是决定未来空间的真正引擎。资本市场给科技公司的认同也远高于金融机构。

  虽然在公司内部被奉为技术大神,但程立个人脾气特别好,几乎从不在公司发脾气,。闲暇时间程立热衷于书法和看书,尤其是历史类的书和金融类的书,最近他正在读的是《区块链革命》。

  Fintech、Techfin,不是文字游戏

  2016年初写给公司的一份报告中,蚂蚁金服副总裁、首席数据科学家漆远起的标题是《人工智能“助力”金融》,核心思想是不仅要用AI(人工智能)技术来优化现有流程,更要开创全新的增长点。程立觉得他太谦虚,将标题改为《人工智能“驱动”金融》。

  程立说,自从蚂蚁金服诞生之日起,内部就一直存在做互联网技术企业和做金融企业之间的讨论。这个根本的问题决定了公司今后的走向。

  2017年1月份,阿里巴巴集团的高管突然有一天造访了蚂蚁金服,与蚂蚁金服的高管们开会。当日,马云在会议上提出了一个新的名词,Techfin,而过去蚂蚁一直被认为是Fintech公司。

  从助力到驱动,技术的力量被更深远地强调。而马云对“Techfin”的点题,意味着最终还是互联网技术的定位取得了共识。

  程立则表示,这不是文字游戏,Fintech是用技术让金融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但本质上还是金融公司,而Techfin则本质上变成了一家技术公司,要用技术去驱动或赋能金融机构,这意味着第一要专注于技术,第二要更加开放地去服务于金融机构的合作伙伴,同时用技术为先的方式来解决商业的问题,而金融的方法则更多是包装和拆分,技术则是从根本上进行改变,两者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程立以余额宝为例,余额宝只是打通了货币基金和消费体系之间的阻隔,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更快捷的申购赎回和消费方式,但这样一个技术上的创新就让其成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崛起的里程碑。

  具体而言,从Fintech到Techfin的转型,是否意味着蚂蚁要退出部分金融业务?

  对此,程立表示,具体到各个业务板块而言,比如财富业务线就会将更多技术、运营、数据能力开放给金融机构,而不再是追求卖更多的理财产品做大规模。蚂蚁聚宝是给普通客户提供理财的平台,开放度提升后,入驻的金融机构可以得到更好的技术数据和连接的支持。保险业务也会更用技术能力帮助其它保险公司更好地控制风险,开发新产品;而网商银行、借呗和花呗都将变得更为开放,包括客户触达、信用、风控等能力的开放。

  “坚定不移地推进开放,在助力合作伙伴成功中实现蚂蚁的成功。”程立称。

  目前蚂蚁已经获得除信托之外大部分的金融牌照,在银行、小贷、理财、保险、征信等方面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因为兼营自营金融业务,蚂蚁平台的开放策略会否遭遇到利益冲突问题,程立表示,虽然蚂蚁有网商银行、保险、基金等金融类子公司,但自营业务和第三方业务的边界正越来越清晰,比如天弘基金、余额宝之外的所有业务都是开放的,在蚂蚁的平台上也无特权可言。

  那么,外界究竟该怎么判断,这是一家技术公司而非金融公司?

  目前蚂蚁金服40%的员工都是技术类员工,而在参与决策与战略制定的管理层中,也有四分之一都是技术人。如果说人员占比还只是表面现象,程立补充了另外一个“标准”,当公司需要解决一个用户痛点问题或者一个商业问题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用商业的方法还是用技术的手段,业务公司会很自然用商业或业务手段去解决,而技术公司的第一反应是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

  没有KPI的future实验室

  在程立出任蚂蚁金服CTO的三年多时间里,他的工作习惯发生了很大转变,更多的时间和注意力从公司现有业务、相关技术转到了那些代表未来和趋势,甚至还有着不确定性的技术上,程立说,这些现在占到他一半以上的时间和精力。

  过去一年,蚂蚁金服成立了数个和未来相关的实验室,区块链、人工智能和研发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和IoT(物联网)的F实验室,F,本身就是Future(未来)的缩写,再加上蚂蚁金服早两年就成立的生物识别团队,一共是四个未来实验室。

  “现在这四个新技术实验室的KPI,是招人、招人、招人,以及做面向未来三到五年的技术创新,”程立表示,“未来,我们还会给足这四个团队足够的耐心和试错空间。”

  尽管没有硬性KPI,这四个实验室在过去一年里仍有一些落地成果,比如F实验室推出全球首个VR支付技术,使虚拟沉浸式体验首次实现支付闭环;区块链实验室已经在公益场景首次运用区块链技术,从根本上解决公益的信任问题;生物识别团队,已经让人脸识别技术能够在金融级场景中落地应用;人工智能团队主导的智能客服则让客户中心成为蚂蚁唯一一个人数不增反减的团队。

  人工智能是突破普惠金融的成本收入比瓶颈的关键,只有发挥机器智能才能最大限度利用有限人力、财力去为最多的用户提供尽可能深度和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除智能客服之外,人工智能在蚂蚁各个金融业务领域也在发挥力量。比如风险控制、信贷决策、保险定价、服务推荐、客户服务等。

  区块链是眼下炙手可热的创新底层技术,在蚂蚁金服看来还处于早期的阶段。程立介绍,公益是蚂蚁区块链技术的第一个应用场景,区块链公益平台就像在互联网上构建了一个专门用于邮寄资金的邮局。用户捐的每一笔钱都会打成一个包裹,这个包裹通过区块链平台在传递过程当中,每经过一个结点会盖上一个邮戳,最后传递到受捐人手上。这样可以保证用户捐的每一笔钱都是透明、可追溯、不可篡改的。目前这个项目在试运行过程中,还未大规模开放。

  “蚂蚁金服的很多场景都与区块链技术有结合的空间,我们内部也在进行调研。我们正在构建的区块链平台,将蚂蚁多年在分布式计算技术上的积累与区块链共享分布账本技术相结合,支持大规模交易的区块链平台将于年内推出。届时将有更多的场景在上面运行。”程立称。

  尽管从阿里到蚂蚁金服都一直强调拥抱变化,但程立一直在技术岗位上坚守了12年没有“轮岗”过。长时间的技术积淀让他对技术带来的不确定但又重大的影响深有体会,比如程立曾一度认为,移动互联网对金融和支付的冲击不会像其他行业比如说社交、游戏、内容和电商那么大,但现在回过头来看,移动互联网对金融服务和支付都重新进行了定义,比如说依托移动设备的二维码支付、声波支付、NFC支付技术极大地改变了线下的生活与支付方式。

  一个看似无关的技术,影响却非常大,这让他对未来新技术的作用不敢有任何懈怠。

  过去也有错过的教训,程立并不讳言,比如说信用方面,2007年支付宝就做了信用分,但因为大环境最终半途而废,2013年支付宝还做了信用支付,也就是现在花呗的前身,也因为环境的因素一度夭折。

  “我们不会再允许这样的错过发生。”“程立说。(编辑:闫沁波)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