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我们梦想开始的地方,在这里,有浓厚的学习氛围,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有陪伴我们成长的导师。明德惟馨的导师们用爱心和责任心,为我们的梦想导航护航。徐景坤教授就是这样一位深受学子们敬重的良师益友。
引进人才 开拓科技创新新领域
徐景坤与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的故事开始于2003年。作为当时学校大力引进的清华博士团队骨干成员,当他第一次踏上了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这块红土地,迎接他的除了学校领导的重视和礼遇外,还有简陋的实验室。望着这样的教学科研条件,徐景坤没有后退一步,因为他从江西的发展中,看到了江西对人才的渴望,作为国家培养多年的知识分子服务欠发达地区促进其教育科技进步的使命感,经过慎重考虑,他决定留下来。这成为江西省人才工作一个转折点,在这之前江西流出人才大于引进人才。从这时开始,流出和引进开始平衡,并逐渐引进人才开始占主流。
之后徐景坤全身心投入到“江西省有机功能分子重点实验室”的筹建当中,负责人才引进工作。他对高校有十分清醒的认识,他知道高校的潜力是吸引人才的关键,高校领导对人才的重视是吸引人才的砝码。为引进人才,徐景坤奔波于江西、陕西、湖南各省,走进各大院校、科研院所寻找重点实验室迫切需要的化学人才。在他的努力下,2005年终于成功引进4名助手,2名实验员。人才的引进,让实验室焕发了勃勃生机,为进一步开展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了人才,还需要适合人才操作的设备。为此,徐景坤和同事完成了大型仪器设备的采购工作,并对科研设备进行安装调试。至于头脑和身体的劳累,在实验室顺利建成的那一刻,都烟消云散了。
在欠发达地区普通地方高校开展科学研究参与国际竞争的难度不是身处其境是很难想象的。针对学校的现实情况,针对国家能源重大需求,结合自身基础和经验,徐景坤选择了有机热电材料为突破口。热电材料是能够直接实现热能与电能相互转变的新能源材料,主要以无机材料研究为主。传统无机热电材料资源和成本高、制备工艺复杂、热导率高,有机热电材料则具有先天低热导率,较宽的电导率和热电势等优势。但导电聚合物为代表的有机热电材料热电优值停滞在10-5~10-4长达20年,国内外几乎放弃对有机热电材料的希望。经过艰难的摸索,徐景坤团队发现导电PEDOT优异的热电性能能够稳定在10-3~10-1 (室温下),重新点燃了国际对有机热电材料的新希望,突破了国际有机热电材料长期性能低下和研究热情不高的局面,提出发展柔性热电薄膜材料的创新思路,引起国内外2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60多所著名大学(世界前200名14所)及科研机构先后跟进该领域。由此徐景坤团队开创了PEDOT热电材料研究新领域,极大地推动了有机热电材料学科的发展。
以此为切入点,徐景坤教授15年来共主持国家级课题7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总经费超过1200万元。同时他在江西组建了10位博士科研团队,团队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项,发表发表SCI论文415篇(通讯作者357篇),大于3.0的156篇(通讯作者141篇),SCI分区I区62篇,II区121篇,封面论文13篇,ESI高被引论文2篇,被44个国家和地区370多个国外研究机构和170多个国内研究机构SCI他引5170次,H因子41;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三等奖2项(排名第一),省高校科技成果一等奖3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0项。
行政管理 为研究生培养保驾护航
2005年,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准备申报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硕士点。这次申报关系着学校的未来,徐景坤又再次出发,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从科研人员到行政管理人员的转变,熟悉与申报有关的各类文件流程,多方奔走,积极联络,协助时任校领导共同努力,于2006年1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获批硕士授予单位并一次性获批6个硕士点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2006年6月,学校成立了研究生处,徐景坤出任学校首任研究生处长。面对没有任何硕士研究生招生、培养和管理经验的研究生处,他多次与各学院多次沟通,顺利完成了学校首批42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录取工作,迅速让学校研究生教育工作逐步步入正轨。在这之后的工作中,他自己不断学习,在培养研究生的同时,也培养了一支有战斗力的研究生管理队伍。
徐景坤的工作得到了院校师生的一致赞扬,2009年,经过公开选拔考试,徐景坤被任命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副院长,2012年成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副校长,长期分管学校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经过10余年的努力,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已经发展成为拥有13个一级学科、70多个二级学科学术型硕士授权点,10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已培养毕业硕士研究生1800余名,在读硕士研究生1300多名。十多年时间在学校的支持下和同事的帮助下,徐景坤抓住政策机遇实现了学校研究生教育零的突破及新跨越,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也助力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从国内大学综合排行榜的650名(2004年)迅速提升至361名(2017年),这其中他功不可没。
人生导师 润物无声桃李满天下
在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徐景坤教授没有忘记教书育人,在他看来,学生才是学校的种子和根本,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为培养优秀人才服务,学校才能变得更有底蕴。
提起徐景坤教授,他指导的研究生们用了“人生导师”四个字。他们眼中的徐景坤教授是个满怀责任心、爱心,极具个人魅力的导师。
来自山东曲阜师范大学的本科生卢宝阳,曾这样说“是徐老师的学术追求和培养理念深深吸引了我”。在徐景坤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入学仅一年的2007级研究生卢宝阳就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3篇SCI论文。在读研期间,共发表SCI论文9篇,申请专利5项,荣获第五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多项荣誉。之后2015年获山东大学博士学位,2016年赴美国MIT博士后,至今已发表SCI论文70多篇,学术成绩优异。
有人说,好的导师改变学生的命运,2012级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蒋庆林对此极为认同,他说:“徐老师的出现,真切地改变了我的人生,也转变了我的人生观念......徐老师给了我更多的关心与照料,让我感受到了温暖,让一个在异乡飘摇的游子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有了温暖,就有了前进的动力,蒋庆林读研期间获2014年国家奖学金等7项荣誉,主持完成省级研究生创新专项课题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7篇,并在2014年当选江西省大学生年度人物。2015年蒋庆林顺利进入华南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同时进入该校读博的还有甄士杰和石慧。至今徐景坤指导的硕士研究生进入华南理工大学这所985高校读博的研究生已有8名。他们感恩徐景坤教授的文章发表在《中国研究生》2017年第8期上“有一种恩情叫师恩,有一种激励来自小白象”。
千里马难求,同样伯乐也难寻。遇到良师,学生也非常珍惜。2013届硕士毕业生张革以优异成绩考取山东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同时,推荐自己的妹妹张洁进入徐景坤团队攻读硕士学位。2016届硕士毕业生张辉今年考取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推荐自己的爱人张莹莹也到徐景坤教授这里读硕。2015届毕业考取博士的6位同学每年都会回母校回课题组看看敬爱的徐老师,和徐老师聊聊天,听听徐老师对他们发展的建议,并给在读的师弟师妹做一堂“假如再让我重新读一回研究生”的励志讲座。他们代表所有从这里毕业的研究生以这样的方式表达了对徐景坤教授的感恩、认可和高度评价。
徐景坤教授与学生的故事还有很多,徐景坤用自己的知识和人生经验,为学生们的未来之路保驾护航,他所指导的研究生也都以他为榜样,努力奋斗为国家育英才。
不忘初心 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
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一直是徐景坤教授工作的重点。他自己本身也进行了很多有积极意义的尝试。作为地方普通高校,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化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面临的问题和全国同类院校相似,都存在生源起点低、能力弱、基础差、缺乏自信等主要问题,以及生源质量不佳、师资队伍散、培养模式不科学、培养质量不高等普遍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徐景坤和志同道合的同事组建了“小白象”课题组,建立跨地域、跨学校、跨学科的科研团队,成功探索了以“潜能激励”培养模式提高硕士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管理和培养。他认为,要想提高地方高校研究生的能力,就要打破地方高校科研平台各自为战、独立运作、资源独有的零散型模式,组建目标一致、学科交叉的优秀导师团队。导师们要改变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以激发研究生学习潜能,发掘其自主学习意识。用老带新、年级不同研究生之间的传帮带作用,激发研究生学习热情,并通过让研究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撰写学术论文等,激发研究生行动潜能。各院校之间搭建交流平台,以“一听、二说、三讨论”的形式鼓励研究生参与学术讲座,让导师在培养研究生人才过程中,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同时激发研究生认知潜能,树立自信心、明确目标。通过“目标牵引”,逐步鼓励和引导研究生阶梯式向上。
文化是团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营造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食粮,能够明确课题组培养的价值取向。徐景坤团队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取名“小白象”,寓意以知识武装弱小的自己,培育纯洁而高尚的品德,明确培养目标(塑造研究思维、激发内在潜能、践行自利利他),通过勤劳和努力,逐步实现自身的强大,建立跨地域、跨学校、跨学科的科研团队, 从而服务于人类社会。课题组以“自利利他”作为组训,其意为:自利,乃利己之意,即为自身之功德而努力修行,以此所产生之善果而自得其利;利他,乃利益他人之意,即非为己利,而为救济诸有情而致力行善。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导师将研究生逐步融入课题组文化家园中,并将该文化渗透到每位成员的行动之中,最终切实推动学生“自我激励”和“潜能发掘”,实现课题组的良性循环发展。
经过10多年的努力,“潜能激励”式培养模式已渐成熟、规范。十年来,“小白象”课题组培养的研究生毕业时其学术及科研能力已达到“985 工程”“211 工程”高校同专业研究生水准,实现了课题组既定的培养“高学识、高学术、高素质”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课题组至今培养硕士毕业生在学期间生均发表SCI论文3.5篇,影响因子总和生均9.868,27人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53名硕士毕业生考取国内外名校如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澳门大学等攻读博士学位。小白象团队培养的相关经验总结发表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年12期)。
社会责任 参政议政传民声
2006年以来,徐景坤先后担任南昌市人大常委、江西省政协常委和今年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以及民革中央委员和民革江西省委会副主委。对徐景坤来说,这些社会兼职既是一份荣誉,也是一份责任。他这样说“既高兴激动,又很有压力,因为我是责任感比较强的人,我感到肩上的担子很沉重,不敢懈怠”。
徐景坤的本职工作比较忙,要占据大量时间,他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做好社会兼职工作,两者都能兼顾到?后来发现,从撰写“社情民意”信息和建议着手是个不错的方法。反映社情民意信息是政协委员履行职责的最重要形式,而本职工作其实能给我们带来大量的社情民意信息,只要注意平时的收集与整理,就能形成社情民意信息。加之社情民意信息要求篇幅短小、内容简练,写起来也比较容易,以此入门,能比较快速着手政协工作。他时时提醒自己,既然担任了政协委员,就不要忘记自己的职责,不要忘记自己肩负的使命。而要干实事,首先就是要写好政协提案(建议)。十余年间,他向南昌市人大及政府、省政协、全国政协和民革中央提交建议103篇,内容涉及教育、经济、民生、文化等各个方面。其中向政协提交的《关于破解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三弊端”的两种改革方案》《关于鼓励退休公职人员返乡重组“乡贤”队伍,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2篇建议被全国政协办公厅采用并转国家有关部门参考。还有两篇社情民意被民革中央采纳。
在今年两会上,徐景坤提出了11项提案。就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非常有建设性的建议。在徐景坤看来,中国目前的高端科技人才还存在着严重不足,以资助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类人才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人才项目,虽然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仍然无法满足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需求,重要的是获得资助的人才多数集中在北京、上海等科研院所和高校,人才分布的集中,严重影响中西部科技的发展,因而,扩大杰青资助面,增加博士培养计划,增加中西部高端人才资助比例,是国家创新驱动的根本,这也就成为了徐景坤关注的议题。
在另一个受到热议的今年政协大会提案中,徐景坤建议加强历史教育,增强中华民族认同。他认为中华民族传承五千多年不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对年轻一代成功的历史教育。在高中阶段教育中,成功的历史教育对青少年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意义巨大。建议加强对中学生的历史教育,增加民族英雄教育在整个历史教育中的比重;文博场馆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特别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式,传递正确历史史实,引导社会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传播社会主义正能量,抵制虚无主义、戏说历史等各种歪风邪气。在内容方面,应全面客观介绍中华文明史,增强年轻人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该提案新闻引发网友热议,网友全部支持这项提案,并说“支持,很多人忘了历史”“赞成,现在的年轻人因为不懂历史所以就不珍惜现在”“这个建议好,国家应该推广”“赞成,自己国家的历史一定要铭记于心”“早该如此,不然好些人不尊重先人英烈,不知祖辈曾经的光荣与苦难”......
徐景坤是位非常务实的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他的建议都集中在群众热点、难点问题,注重百姓民生情况。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他时刻将人民将责任将他的研究生装在心里。江西省政协机关报《光华时报》2018年1月5日专栏报道了他建言献策的业绩和体会“时刻把人民装在心里”。
这就是徐景坤,他是学校的优秀管理者,是学生们敬重的人生导师,还是为民众传声的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现在的他,仍不忘培养人才服务人民初心,继续为国家富强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