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羊城晚报
文/陈亮
中大获发的月球土壤
月球“土特产”存储箱
7月12日,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在北京举行嫦娥五号任务第一批月球科研样品发放仪式,标志着月球样品科学研究工作正式启动。经审核,来自中国地质大学、中山大学、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等13所科研机构的31份申请获得通过。
此次共发放约17.4764克月壤,中大领取了500毫克,在所有获发样品的高校中是最多的。这批月球“土特产”有何特别之处?中大将如何开展研究?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了中大相关科研人员。
样品将用于探究月球撞击历史
中大大气科学学院副教授肖智勇是赴京领回珍贵月壤的“护月使者”。13日,样品将随肖智勇飞抵珠海,随后保存在中大珠海校区。
据肖智勇介绍,月壤是月球表面的岩石在持续撞击作用下,反复碾磨破碎形成的碎屑物质,颗粒极细。月壤蕴含了丰富的月球物质的信息,记录了月球和地外物质粒子相互作用的历史,是研究月球演化的关键信息载体。
据悉,中大按照国家探月中心的要求,已经完整建成了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的运输、存储和保护装置。这些设备将在纯氮气和极干燥的环境下保存和分析。
在正式研究过程中,样品将在洁净环境下经过挑选、分类和专业分析的操作。“分析样品是进一步促进中大行星科学发展的关键推进剂。”肖智勇表示,获发此份样品,意味着中大作为全国首批科研机构开始月壤研究,中大行星科学研究团队在服务国家深空探测的科学目标上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据了解,月球土壤中含有大量玻璃,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中也有玻璃颗粒。肖智勇告诉记者,表层月壤在遇到高速撞击、熔融和气化后,在冷却过程中会形成玻璃珠。中大科研人员将挑选月壤样品中的各类撞击玻璃,使用地球化学成分分析研究手段,研究撞击玻璃的成因机制和形成年代,以此为基础探讨月球的撞击历史。“该工作不仅对月球的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指示意义,也为了解内太阳系天体的宜居性演化提供了支撑。”
首批月壤样品为何花落中大?
首批月壤样品为何花落中大?肖智勇指出,中大拥有一支长期从事行星科学研究的队伍,在月球地质演化领域有十余年的研究积累。中大行星地质研究团队长期从事撞击过程和内太阳系撞击历史方面的研究,已有大量的原创性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积累,本次申请的样品围绕月球的撞击过程和撞击历史展开。在样品申请答辩过程中,研究基础和研究意义得到了评委们的一致认可。
为响应国家深空探测战略发展的迫切需求,2017年,中大依托大气科学学院成立了空间与行星科学系。据介绍,作为团队核心骨干的肖智勇是行星地质方向的学科带头人,研究团队经验丰富,在国内处于知名地位。
中大大气学院空间与行星科学系系主任崔峻教授表示,除了嫦娥五号样品分析工作之外,该专业师生的研究对象涵盖了太阳系几乎所有的天体,在行星宜居性演化方面已取得了大量的原创性成果。到目前为止,已深入参与了包括嫦娥探月工程、火星探测工程、月球科研站建设等几乎所有的国家深空探测任务,主要是基于探测数据开展基础科学研究,也涉及一些工程任务实施的保障工作。“经过几年努力,空间与行星科学系已快速成长为我国深空探测和行星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肩负着科学研究和专业人才培养的重任,成果在国内外均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崔峻说。
中大本科生有望参与样品分析
广州市民、中大师生能否一睹月壤真容?肖智勇表示,按照嫦娥五号样品管理的规定,本次申请的样品为科研样品,不是展览用品。后期面向公众的展示需求,将在样品分析工作结束后向上级申报,争取满足广大市民的好奇心。
目前,中大大气科学学院已建成完备的本科生教研体系,通过设置专项的本科生研习计划,鼓励本科生参与一线的基础科学研究。在嫦娥五号样品分析过程中,团队成员将充分考虑本科生的科研愿望,引导本科生从事样品分析工作。
原标题:500毫克月球土特产中大收到了